7月25日,在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以少见的高调姿态宣布,中方“坚定支持在联合国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会议”,并强调“巴勒斯坦建国是唯一现实出路”。 
从表面看,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外交发言,但若将时间线拉长,结合当天发生的另一事件,则显得意味深长——就在同日,数名以色列议员访问台湾,并公开呼吁将台湾纳入世界卫生组织体系。 近年来,尽管中国在国际场合多次表达对“两国方案”的支持,但在对以色列的外交姿态上,始终维持着一种克制与平衡。这种平衡源于中国长期坚持的中东战略:一方面延续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也在科技、军事、投资等领域深化与以色列的合作。 但此次不同之处在于,中方的发言与以色列议员的涉台行为几乎同时发生。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措辞中“唯一现实出路”这一表述,直接表明了对以色列当前巴勒斯坦政策的否定。 多家国际媒体评论指出:“外交讲究互惠,若一方挑战对方最核心的主权利益,另一方在对方最敏感的问题上采取行动,也属合情合理。” “巴勒斯坦建国”一直是中东地区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该地区长期动荡的重要根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亚伯拉罕协议》的签署,以色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巴勒斯坦问题一度被边缘化。 不过,2023年10月爆发的加沙冲突再次将以色列置于全球舆论风暴中心。随着加沙地区平民伤亡人数不断上升,西方社会内部也开始出现对以色列政策的质疑,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同情与支持重新升温。 
中国显然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转折点。 对于中国而言,支持巴勒斯坦不仅是对国际法原则的维护,也是对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回应。更重要的是,当以色列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挑衅举动时,中国选择在以色列最敏感的议题上施加舆论压力,是一种精准的外交反制。 那么,以色列为何甘愿冒此风险? 有分析指出,这与其国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目前以色列议会仍由右翼势力主导,强硬派议员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缺乏敬畏,也不愿在涉及台湾、乌克兰等议题上配合大国博弈。此外,以色列近年来试图加强与美国的战略联盟,借此释放“不怕中国压力”的信号,带有明显的“展示实力”意图。 
但这种“非对称外交”策略所付出的代价不容忽视。 中国是以色列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长期为其高端制造业提供支持,并带来大量投资。同时,中国在中东事务中也日益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推动伊朗与沙特和解,还是协调阿拉伯国家立场,其影响力持续上升。一旦中以关系恶化,以色列可能在多个国际场合失去一个有力的合作伙伴。 “你不能一边期待中国的支持,一边又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踩线。”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专栏作家阿米尔·兰达指出,“这不是高明的外交策略,而是一种短视的误判。” 
事实上,从联合国到国际法院,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是否违反国际人道法。南非、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已公开要求对加沙战争中的“战争罪”展开调查,西方媒体对以色列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 在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前后,民主党内部对巴以问题的立场也出现分歧。年轻一代和进步派选民对巴勒斯坦的同情情绪上升,这种民意变化正促使白宫在对以色列援助方面更加谨慎。 在当前国际氛围下,中国对以色列采取的“外交回击”不仅具备正当性,也展现出更深远的战略考量。你是否也这样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