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汉字是由一个叫仓颉的人所创,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汉字是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脉脉相传,生生不息。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以及仓颉造字等,这些都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说法。我们常听到的应该是仓颉造字,关于他的传说对于世人而言更加具有诱惑力, 战国与秦汉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广为流行。 汉字最初的形态其实是象形图形,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有了我们所见的字体。 关于汉字演变的阶段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最初是象形图形,而后便是甲骨文,甲骨文出现的时代是商代后期,它主要是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甲骨文之后便是金文,又名钟鼎文,主要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大篆与小篆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是有些差距的,大篆字形的构形多有重叠,小篆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后来便是隶书、楷书、草书与行书。用得最多的字体应该就是楷书与行书,或者是行楷。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 就算到了民国时期,有的汉字依旧才被发明。 民国时期有一人发明了一个汉字,被我国的女性骂了三年,现在这个字每个女性都在使用。 民国时期有一位语言家名叫 刘半农 ,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因思念家乡所作了一篇诗,在这篇诗中出现了一个字,是人们都不曾用到的,那便是 “她” 。这个字每一个人现在都在使用,也正是区分男女性别的一个字, 但在五四运动之前,人们在表述人物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用的都是“他”,也就是说那时并没有性别之分。 
刘半农除了是诗人以外,他还会翻译一些国外作品,而创作女性的“她”也正是受到了翻译时的影响。 外国文学中都会把男性与女性的称谓分开来,他们通常会用 “she” 来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而 “he” 则为男性。因为在中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所以之前的翻译者都会用 “那女的” 或者是 “他女” ,可刘半农却觉得这么频繁出现的一个字用这些词总归是不好的,于是他想了很久。 其实也有很多文学界的人表示用 “伊” 代替,因为在古汉语中,“伊”也是代表第三人称的词,既然男性第三人称为“他”, 那么为了区分女性便可用做“伊”,有很多的学者支持这一用法。 文学界的大部分人都支持,可刘半农却不是很满意,因为“伊”除了可以代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外,还可以代指男性与动物的第三人称包括第二人称。 
所以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发明一个专属于女性的第三人称。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他决定把男性“他”中的偏旁改为女字旁,这样的话就成了专指于女性的“她”,从而两者就有了区分的字。 刘半农的这一建议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对于人们而言,刘半农对女性有偏见,也正是如此被中国女性骂了整整三年。但骂归骂,这一字还是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人们也渐渐地习惯起来,后来这个字便被收录进字典中。 其实,“她”并不是刘半农所发明出来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她”字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时候读作 “jiě” ,常以生僻字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眼中, 通“姐” ,《说文解字》中提到: “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在被用作女性第三人称之前,很少被人们用到过,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刘半农所创。不过,“她”字的广泛使用也离不开刘半农所作的贡献。 
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许还有更多的汉字被后人创作出来,在新的汉字来临之前,我们能做的便是好好传承我们已有的汉字,发扬它们,不让它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君守篇》 《说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