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第三轮关税磋商进入倒计时之际,美国政府却接连收到三重打击,令其在谈判桌上的筹码面临崩塌风险。特朗普团队原本希望通过施压与威慑迫使中方让步,但眼下内部困境与国际局势的突变,正让美方的战略布局陷入被动。 
此次磋商前,特朗普政府已提前释放信号——核心诉求是推动中方扩大对美国商品的采购,尤其是油气资源。为此,美财长贝森特曾威胁称:"特朗普政府不急于达成协议,但会将中方购买俄伊石油纳入谈判范围。"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典型的"退而求其次"策略:先抛出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涉及俄伊),再退而要求中方购买更多美货。 中方对此早有明确回应: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事实上,美方所谓的"不急于谈判"更像是伪装——若真不迫切,特朗普近期又怎会频繁对华释放缓和信号?所谓"威胁",不过是为后续让步铺路的谈判技巧。 
三重打击接踵而至,美方"筹码"加速流失。 第一重打击:特朗普支持率创新低 因介入伊以冲突、空袭伊朗核设施,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历史低点。7月24日民调显示,其支持率仅剩37%。爱泼斯坦案的持续发酵、愈发严厉的移民政策,以及关税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冲击,都是导致民意流失的关键因素。 第二重打击:欧盟明确"去美国化"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后公开强调:"中欧合作至关重要,这与欧美关系无关。"这一表态直接戳破美方"拉拢欧盟对抗中国"的幻想——无论欧美关系如何波动,中欧合作的基础都不会动摇。欧盟已做好"两手准备",不再将战略重心完全绑定美国。 第三重打击:日韩澳集体"反水",韩国动作最狠 五角大楼近期逼迫日韩澳就台海问题表态,试图在西太构建"反华包围圈",但三国反应令美方失望: 日本石破茂政府已通知在台日企:"若台海生变,自行撤离员工"; 澳大利亚明确表态:"不支持台海单方面行动,是否派军由当时政府决定"; 韩国李在明政府则更进一步,通过改善朝韩关系彻底摆脱美方控制。
李在明上台后,一改尹锡悦时期的"亲美"路线,转而推动朝韩关系缓和:停止在韩朝边境对朝广播喊话(文在寅时期曾关闭,尹锡悦重启)、解除对朝鲜电影的限制(通过文化交流传递善意),甚至计划邀请金正恩出席在韩举办的APEC峰会(特朗普与中方高层均将参会)。 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目标清晰:通过缓解朝鲜威胁,逐步收回被美军掌控的"战时指挥权"。原本韩军将指挥权交给美方,是为了应对朝韩冲突时的统一指挥;若朝韩关系改善,军事威胁解除,驻韩美军的必要性将大幅下降,韩国也能真正实现军事独立。 对美方而言,韩国的"反水"尤为致命——若连最忠诚的盟友都开始摆脱控制,所谓"印太战略"的支柱将彻底崩塌。更关键的是,韩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转变,直接削弱了美方对华施压的筹码。 面对美方的谈判策略与国际局势的突变,中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反对非法制裁、坚持平等合作。而美方如今内忧外患——支持率下滑、盟友离心、谈判筹码流失,其原本"施压-让步"的剧本正走向失控。正如观察人士所言:"当美国连'拐杖'都开始松动,还能在谈判桌上掀起多大风浪?"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取决于美方能否正视现实——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而非靠威胁与算计。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