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方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欧盟官员猛然惊醒:当美国都不得不对中国退让时,谁才是当今国际舞台真正的狠角色?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成为观察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绝佳窗口。这场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会晤,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落下帷幕,但会议过程中展现出的力量消长更值得玩味。欧盟方面惊讶地发现,面对他们长期关切的议题,中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

【中欧峰会上,中方寸步不让】 据观察者网报道,欧盟代表团原本期待,中方至少会在某些议题上做出象征性让步,但现实让他们大失所望。从中欧电动车谈判到稀土出口管制,从产业政策到俄乌冲突立场,中方寸步不让。 欧盟分析人士将中方的自信,归因于三个月前的中美关税博弈。当时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华加征关税,却在最后关头选择退让。 荣鼎集团分析师巴金援引欧盟官员的话称:“中国确信已经制服了美国,现在更有信心拿捏欧盟。”这种认知转变,正在重塑中欧互动的整体基调。 尤其中美第三轮会谈刚刚结束,中方谈判代表在会后采访中展现出的从容自信,与美方代表的凝重表情形成强烈反差。

【中美第三轮会谈结束】 这次会谈,中国成功迫使美方维持关税现状,展现出强大的反制能力。当美国连24%的对等关税都不敢实施时,欧盟想要中国单方面让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稀土等关键领域的管控措施,更成为中国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 反观欧盟,其外交困境在近期一系列事件中暴露无遗。欧盟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规定,欧盟商品需缴纳15%的关税,这一被欧洲媒体称为“不平等条约”的协议,让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白宫官员更是毫不掩饰对欧洲的轻蔑,用“滑跪”来形容欧盟的妥协姿态。这种自我矮化的行为,无疑削弱了欧盟与中国谈判时的底气。 西班牙地缘政治专家,特里洛·菲格罗亚的观察一针见血:欧盟正在将自己排除在大国竞争之外。

【欧盟不断对美国妥协】 长期以来,欧盟外交政策存在严重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在安全领域依附美国,另一方面又想在经贸关系中保持独立。 这种矛盾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欧盟领导人对特朗普极尽谄媚之能事时,他们妄图在中国面前挺直腰杆的姿态,就显得格外可笑。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欧盟对自身定位存在严重误判。冯德莱恩等欧盟高层习惯性地,将对华政策与美国立场挂钩,却忽视了国际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思维定式导致欧洲外交陷入“战略茧房”,难以独立判断自身利益所在。 中国敢于对美国说“不”的底气,源于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和清晰连贯的战略思维。而欧盟在外交舞台上的摇摆不定,恰恰反映了其内部的分裂与战略迷茫。

【欧盟内部分裂与战略迷茫并存】 此次中欧峰会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关系中,尊重不是靠施舍得来的。中国通过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赢得了对手的敬畏。而欧盟却因无原则妥协,失去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当欧盟官员抱怨中国“拿捏”欧洲时,他们或许应该反思:是谁先向世界展示了可以被随意拿捏的软弱形象? 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将面临更多考验。欧盟若不能摆脱对美依附,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将持续萎缩。

【中欧关系将面临更多考验】 总的来说,实力与定力的结合,才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关键,任何仰人鼻息的外交策略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外交实践或许正在为新兴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在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而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平等互惠原则,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道。而中欧峰会、中美博弈所展现出的力量对比变化,不过是这个百年变局中的一个小小注脚,但它所预示的趋势却值得整个国际社会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