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越南街头转一圈,会发现一个扎眼的现象:跑在路上的摩托车里,十辆有九辆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中国品牌的影子难觅踪迹。 
可很少有人记得,2002年的时候,重庆力帆、隆鑫这些中国企业,单是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额就冲到了19.2亿,市场份额一度超过80%。 短短几年,从街头巷尾的“常客”变成几乎绝迹的“稀客”,这场溃败背后藏着的,从来不是日本企业多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埋下的雷。 
摩托大市场要理解这场兴衰,得先看懂越南这个国家对摩托车的依赖。 越南地形像条长长的带子,安娜山脉横在中间,红河三角洲又把南北切开,高速公路和铁路少得可怜。 在这种地方,汽车开不动,自行车太慢,摩托车成了最合适的代步工具。
现在越南注册的摩托车超过6000万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农村里常见一个人骑着摩托,后面驮着一大捆牛草,或者载着好几个床垫,简直是“万能工具”。 更重要的是,摩托车是越南经济的“毛细血管”,从组装厂到维修店,整个产业链养活了上百万人,一年能卖出300多万辆。
普通人买辆汽车?想都别想——价格是普通工人三年的工资,还要交高额税费,老城区的小巷子也根本停不下。 所以对越南人来说,摩托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是谋生的家伙,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能看出一个人的家底。
90年代的时候,越南街头跑的基本都是日本摩托。本田、雅马哈早早扎根,靠着质量好、牌子硬,占了98%的市场。 但日系车有个问题:贵。一辆弯梁摩托,日本车能卖到2100美元,这对普通越南人来说,相当于大半年的收入。 就在这时,中国企业盯上了这个缺口。
闪电崛起1999年之后,中国摩托像潮水一样冲进越南。 重庆力帆、济南轻骑这些牌子,把价格压到了700到1200美元,差不多是日系车的一半。 广西、云南的企业更占优势,离越南近,运输成本低,很快就在边境建起了销售网。
短短三年,中国摩托的市场份额从0冲到了80%,隆鑫、嘉陵的广告牌在越南街头随处可见,当地人管这叫“中国冲击”。 2002年,单是重庆地区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就有3.2亿美元,那时候谁都觉得,中国摩托要在东南亚站稳脚跟了。
盛极而衰可这场狂欢没持续多久,就变成了内斗。看到赚钱,七十多个中国品牌一股脑扎进越南市场,原本有序的竞争瞬间变了味。 为了抢经销商,为了多卖几辆,企业开始疯狂降价。一开始一辆车卖800美元,后来每个月跌70美元,两年后竟然跌到了170美元,对于越南人来说就是福利大放送。
不过价格跌成这样,利润自然没了。重庆力帆当时一辆车的利润只有30块人民币,根本不够维持生产。怎么办?只能往成本上砍。 有的企业开始用劣质钢材做车架,有的在越南本地找小作坊组装零件,甚至还有人仿冒本田、铃木的商标,把劣质车当名牌卖。
市场上的中国摩托,质量越来越差,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发动机响了,越南人买回去没几个月就得天天修。 消费者不是傻子。一开始觉得便宜划算,买回去才发现是“豆腐渣工程”,慢慢就没人敢碰中国牌子了。
这时候越南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本土的小摩托车厂被中国低价车挤得快破产,于是加征了30%的关税,中国摩托的价格优势又弱了一截。 里外夹击下,市场份额一路掉,最后只剩下不到5%。
日系从守势到反攻就在中国企业自相残杀的时候,日本企业没闲着,但他们没跟着打价格战。 本田专门针对越南市场开发了便宜点的车型,价格比中国车稍贵,但发动机能用十年,还承诺“三年免费保修”。
雅马哈则在越南建了密密麻麻的维修网点,不管你在哪个乡镇,车坏了都能找到地方修。 日本人吃透了越南人的心思:买摩托不是只看眼前便宜,更要省心。他们的车虽然贵点,但能跑、耐用,售后还靠谱。
慢慢的,越南人又转回头买日本车。到2025年,本田在越南的市场份额还占着74.8%,雅马哈也有近20%,中国品牌只能在角落里捡点剩下的生意。 中国车真的在越南没有市场了吗?不一定,随着新的机遇到来,越南仍然是一块“肥肉”。
新机遇这几年,电动化浪潮起来了,越南街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这回,中国企业又看到了机会。 越南政府为了治污染,从2025年起,河内这些大城市开始限制燃油摩托车通行,还把电动车的购置税全免政策延长到了2027年。
算下来,电动车充电一次只要0.25到0.5元,跑50到70公里,比燃油车便宜多了。 绿源、雅迪这些中国电动车企业,已经在越南建厂了。绿源在兴安省投了300万美元,一年能产5万辆;雅迪在河内的工厂,一个月就能造1.2万辆。
2023年,雅迪在越南的销量涨了36%,突破10万辆。越南人也认中国电动车,觉得款式多、价格合适,还能换挡,比本地那些没减震、没信号的电动车好用。 但日本企业也没掉队。本田2025年推出了首款电动摩托,续航50公里,售价不到3000万越南盾,还搞了换电技术,30秒就能换块电池。
雅马哈更厉害,在越南生产的发动机不光供本地用,还出口到泰国、印尼这些国家,技术底子还在。 越南本土品牌也起来了,2025年上半年就卖了7.1万辆,靠着政策扶持,成了新的竞争对手。 中国车的竞争压力大了,但究竟发展得怎么样,就看历史的教训究竟深不深刻了。
结语中国摩托当年靠低价冲上去,却因为内斗和短视摔下来,说到底,是没守住做生意的底线。 现在,中国企业手里有产业链优势,有政策红利,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眼光放长。
别再被眼前的小利牵着走,把质量做扎实,把服务做到位,才能真的在越南站稳脚跟。 毕竟,市场从来不怕竞争,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 当年的“人性的恶”让中国摩托摔了跟头,现在的电动化浪潮里,能不能站起来,就看这一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