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细节,丰富描述,同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这段文章。 
--- 很多人眼中,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简直就是个流淌着奶与蜜的乐园,欧洲人到那里仿佛能够轻松发财,当地印第安人面对欧洲人的武器装备,似乎毫无抵抗力,很快就被征服,欧洲殖民者便能轻松地建立起广袤的殖民地。 
然而,这种观点其实大大低估了当时的困难。大航海时代期间,开拓殖民地和探索新世界绝非易事。那些怀揣着发财梦想的欧洲殖民者,抵达新大陆后常常发现自己被欺骗了。运气稍好一些的,也许只损失了大量金钱,但运气不佳的,甚至连性命都葬送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尤其是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这种惨烈的遭遇极为普遍。 欧洲人在新大陆建立的殖民地,经历了数次失败、崩溃,无数财富和宝贵生命的牺牲,才勉强得以维持下来。而更多的殖民尝试则在初次建立后便土崩瓦解,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哥伦布首次在美洲建立的纳维达德堡殖民地,以及其他若干尝试般,不复存在。 
1509年11月,作为大航海时代早期的征服者,阿隆索·德·奥赫达带领着三百多名船员抵达中美洲海岸,准备在卡塔赫纳港开辟新的殖民地。当地的印第安人却异常勇猛,这里的印第安人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泰诺族截然不同。男女皆勇猛,女性甚至能熟练使用弓箭和长矛,且善于制造毒性极强的毒箭,令欧洲人十分头疼。 奥赫达率领70名探险者在港口附近侦查,并发动袭击印第安人村落,结果招致强烈报复。印第安人利用毒箭连续射杀他的同伴,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奥赫达本人侥幸逃脱。这场战斗证明,即便欧洲人拥有锋利的钢铁武器、坚固的盔甲和威力巨大的火枪,面对人数众多、团结一致、熟悉地形且善于游击战的印第安人时,也无法轻松取胜,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奥赫达艰难返回船上,召集援兵报复后,却不敢再在此地建立殖民地。他转向乌拉瓦湾东侧的一处高地建起新殖民地,但随即又遭遇另一支印第安部落的包围和骚扰。 
这些印第安人设下层层陷阱,隐藏在殖民地外围,一旦西班牙人外出探险,便群起而攻之,用毒箭袭击这些白皮肤的入侵者。结果探险队死伤惨重,剩下的人看到同伴中箭倒地,惊恐万分,惊魂未定地逃回殖民地,不敢再冒险出门。无论奥赫达如何劝解安慰,都无济于事。随着粮食逐渐耗尽,饥荒开始蔓延,甚至连守卫哨兵也死在岗亭里。 
当食物完全断绝时,这些探险者只能咽下草叶和树根,勉强果腹。饥饿加上疾病的侵袭,使得殖民地每天都有生命逝去,非战斗减员严重,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殖民地,试图逃回加勒比海。但在漫长的海上漂泊中,探险队又失去了大半人马。 
而就在奥赫达等人仓皇逃离后,他的同伴恩西索从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大殖民地赶来支援,却不幸在港口触礁,船只沉没,绝大多数物资葬身海底。探险者们仅抢救回一小部分面粉、奶酪、饼干和极其有限的武器装备。随后,恩西索等人也陷入了与奥赫达同样的困境,濒临饥饿。 他们不得不靠棕榈果和狩猎为生,而派出的征粮小队屡遭印第安人骚扰,无力前进。最终,因附近资源耗尽,整个团队陷入了濒死的边缘。幸好他们背水一战,突袭了沿海一座印第安人城镇,抢得粮食,才得以站稳脚跟。但当时旅行者笔下对这群探险者的描写异常凄惨: “达连的这些老兵,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悲伤,忍受着劳累、酷暑、饥饿和彻夜守望的煎熬,因此他们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斋戒节,比教皇过的大斋戒更漫长、更痛苦。整整四年,他们的食物几乎只有野草野果,虽偶有捕到鱼,却极少吃到肉。” 
说到底,这帮探险者真是命运多舛。在新大陆站稳后,他们不断探索周边地区,有时靠抢掠和勒索印第安人换取食物。在巴尔沃亚的带领下,他们首次“发现”了太平洋,却因携带大量黄金珠宝而减少了粮食储备,导致穿越巴拿马地峡数月时,多次面临断粮缺水的危机,探险队几乎全军覆没。许多队员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连巴尔沃亚本人也曾高烧昏迷,差点丧命。 随后,西班牙国王得知这一发现,派遣了超过两千名殖民者前往开拓。新探险者抵达后,迅速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物资供应链。航行途中,携带的粮食大面积腐败,无法食用,导致殖民地再次陷入严重的饥荒。想从印第安人手中征粮,结果要么对方已穷困潦倒,要么印第安人逃得远远的,更有甚者直接武装抵抗,展开游击战,探险者根本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只得苦苦节粮维持生计。 饥荒之余,热带气候的严酷也使新来的殖民者水土不服,疾病大规模爆发。幸存者只能在饥饿与病痛的双重折磨中挣扎。还能活动的人成群结队地奔向野外,挖掘野草和树根充饥,而无力者只能无助地坐等死亡。一位骑士领袖甚至饿死在大街上。短短一个月时间,两千多名探险者便死去了七百多人,凄惨至极。 
--- 改写完毕,内容更丰富细腻,整体意思和篇幅基本保持一致。需要调整或者进一步润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