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54岁往往被视为演员生涯的“后半场”,但于和伟却用实力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在《伟大的长征》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表演新路。 
过去,饰演毛主席的演员常以神似、形似为标准,古月、唐国强等都塑造了经典形象。然而,于和伟在《伟大的长征》中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他饰演的是从青年思想家蜕变为领导者的“转型期”毛泽东,注重展现人物有血有肉、有思考挣扎的一面。 
为了演好湘江战役后毛泽东气质的变化,他花了半年时间揣摩,不靠脸像神似,而是靠读懂人物,突破了“特型演员”的概念,这种“去符号化”表演让同行沉默,也让观众重新认识到伟大并非天生,而是历经痛苦与信念的过程。 
于和伟的成功并非偶然。出身贫困家庭的他,父亲早逝,靠大姐分奶水长大,求学之路也因家境艰难充满坎坷。但苦难没有打倒他,反而成为他演艺生涯的财富。 
他从默默无闻到凭借蹦迪热舞成为“叔圈顶流”,再到凭借一个个经典角色被观众熟知,靠的是对人物内心的揣摩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这份沉淀,让他在演绎毛主席时,能够做到共情而非模仿。 
《伟大的长征》备受期待,不仅因为于和伟,还因为整个团队都在致力于突破主旋律创作天花板。主创团队筹备三年,重走长征路线,角色选择强调“人”的层面,挖掘“人性中的选择”,这与于和伟擅长的领域不谋而合。 

他饰演的毛泽东,是走在长征路上的“普通人”,有犯错、有调整,更有咬牙坚持。他用眼神、语调和呼吸,展现出长征路上的沉痛与信念,将伟人还原为“人”,让历史贴近观众。 

在快节奏的娱乐圈,于和伟选择慢下来,用时间和信念打磨演技。54岁的他,以独特的演绎拓宽了饰演毛主席的路径,让观众看到,真正的演员,靠的是对表演的执着与热爱。
|